最先肯定《来自水的信息》的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系教授杰拉德・波拉克(Gerald H.Pollack)博士。2014年7月10日,波拉克博士在网络广播节目中,运用自身对水的第四相的研究和考察,从科学角度解释了江本胜在《来自水的信息》中展示的各种现象。
波拉克教授于2013年出版《The fourth Phase of Water:Beyond Solid,Liquid,and Vapor》。 |
水有固态、液态、气态三种相(或称“物态”),而温度的变化导致水、冰、气之间的变换也是众所周知的常识。我们对此从没有过任何怀疑。但是,对于这种毫无戒备的状态,波拉克博士却希望我们能“重新考虑一下‘我们对水已经了解得很透彻了’这个假设”(《水的答案知多少 水的第四相:不只是固态、液态和气态》第一章,p.3)。
发现水的第四相
一般情况,任何物质的表面都会出现亲水性或疏水性。譬如雨衣或特富龙不粘锅等物体的表面,将水滴在表面以后会形成一个小水珠,这个表面就是“疏水”的。反之,将水滴在皮肤等的表面会扩散成一滩,则我们称这个表面具有“亲水性”。
波拉克教授做了以下的实验。
首先,他把一小块凝胶放入一个容器,并向容器内注入微球悬浊液从而完全浸泡凝胶,然后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水的动向。
如图2所示,悬浊液一接触到凝胶,其中的微球就开始向远离凝胶的方向移动,留下了一个0.1mm的无微球区。这个区域中仍然有水,但是已经没有微球了。即便过几个小时,这个区域仍然保持完好无损,没有被微球侵入。
图2显示了这种微球“排斥区”的形成,这个区域会随着时间逐渐增长,在5分钟之后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。 |
凝胶的表面似乎有什么东西把微球推开,从而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可以排斥微球的区域(Exclusion Zone,简称EZ),而处于排斥区中的水,就是“第四相水”。
从结论上来说,我们可以认为亲水界面上形成了一层“液晶”结构。“液晶”仍然属于液体而非固体,却具备像固体一样有规则的构造。
“第四相水”的分子构造
第四相水的分子构造如图3所示。由六角形的单元不断重复而构建成的蜂窝层状结构,与形成排斥区的平面平行,堆叠在一起,成为排斥区。
图3 排斥区(即EZ层,或“第四相水”)的分子构造。 |
蜂窝构造的单层结构如图3的圆圈内所示,六角形的顶点是氧原子(红色大圆球),而排列于顶点与顶点之间的是氢原子(蓝色小圆球)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单层结构的化学分子式并不是H2O,而是H3O2。此处省略导出这个化学分子式的方法说明,但是从构成层面的最小单位——六角形来看,并不难发现其中所包含的2个氧原子和3个氢原子。
同时,从化学角度来看,一个最小单位的六角形带一个负电。换句话说,“第四相水”分子构造的表达式为H3O2-。
水做成的电池
所以,如图4所示,“第四相水”(即“排斥区”)的电荷为负。
图4 排斥区带负电,排斥区以外的自由水带正电。 |
负电由“排斥区”的构造而生,只要形成了“排斥区”,该区域内所带的电荷必定为负。而“排斥区”以外的区域则因形成了水合氢离子,带正电。因此,整个水分子是电中性的。
亲水性物质一旦和水接触就会建立起“排斥区”。“排斥区”带有负电,排斥区以外的自由水区域带有正电。正负电荷开始分离,这就意味着电池的形成。如图5所示,只要在排斥区内和排斥区外连上电线,就可以提取电能。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奋的事情。但是,这种能量的源头到底是什么呢?
图5 水的电池——连接电线,就可以取用电能。 |
有一次,波拉克教授的学生无意间把手电筒的照到了“第四相水”,却发现照射区域中的排斥区的厚度有所增加。在深入实验后最终确认到,肉眼可见的光(即“可见光”)可以有效地加厚排斥区,而红外线的光则更有效。
红外线亦称“热线”,任何可以散发热量的东西,包括我们的身体、墙壁、桌椅,都能释放出一定的红外线。排斥区可以吸收并储存这些红外线的能量,同时,排斥区也会逐渐增厚。我们当然可以根据需要从排斥区中提取并使用储存的红外线能量,但同时,排斥区也会逐渐变得单薄。
人体中的水几乎都是“第四相水”
所有与水接触的亲水界面都存在着0.1mm的排斥区,亦即“第四相水”。同样,与水接触的空气界面也存在着这一区域。而这一区域的存在对于人体来说意义非凡。
人体由大约60兆个细胞组成。无论是包围在细胞表面的细胞膜,还是细胞内部的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的表面,都具有亲水性。甚至,存在于细胞中的蛋白质、包括DNA在内的遗传物质等的表面,都是具有亲水性。换句话说,这些组织的表面都存在0.1mm的排斥区,具备“第四相水”的状态。
事实上,细胞的体积过小,大多在0.1mm以下。所以,我们完全可以认为,人体中的水分几乎都是“第四相水”。
血液循环和“第四相水”
人体中的血管长达10万公里,可绕地球两周半。而红血球的直径大于毛细血管,在通过毛细血管的时候会明显地扭曲,如图6所示。因此,血液的流通实际上是有很大阻力的。一些科学家们由此认为,心脏的鼓动根本不足以为血液流通提供全部的动力。
图6 红血球正在通过毛细血管。下部的较细的毛细血管中,红血球被挤压成如右上部所示的扁平状态。 |
波拉克博士做了一项实验,用来说明人体血液的流通过程。
波拉克博士把一段亲水材料的管子浸到水里,并且,为了观察到水流,在水里加入了一些微球。
图7 将亲水管浸到水里之后,管道中产生了几乎持续不断的水流。 |
亲水管中水流的能量来自于光。亲水界面附近的水吸收了光能,建立起了带负电的排斥区(即“第四相水”)。
排斥区使亲水管中央部分的水合氢离子浓度增大。水合氢离子带正电,相互排斥。当水合氢离子的浓度足够大的时候,必须有一部分要从管道中脱离出去,如图8所示。也正是这些脱离的水合氢离子产生了水流,同时将亲水管外的水拖入管道。新进入的水继续被氢离子化,从而使这一过程持续下去。
图8 亲水管中水流的形成机制 |
水流的方向是难以预料的,每一次实验中水流方向都可能不同,但是一旦有了水流,入射光便可以增强这种水流,并使水流长时间持续。
人体的血管也是亲水性的管道。充足的光线可以穿透我们的身体,譬如当我们在一间黑屋子里用手捂住手电筒时,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看见光能够穿过我们的手从另外一面透出。而这些光,就可以推动血液流过我们的浅表毛细血管。
根据这项实验的结果,波拉克教授认为,人体血管内的第四相水在获取外部光能的同时,将光能转化成动能,协助心脏驱动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。换言之,第四相水的存在是人体血液循环中必不可少的因素。